“要避免公司盲目去送死,研祥董事会里一直欢迎那些‘唱反调的人’,战略与创新不能看领导面子,董事长也不是绝对权威。”陈志列在回顾研祥15年发展历程时发自内心地分析战略决策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。 $P.S={zb
L?{_Ei[8|
研祥的“非经典管理”在管理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,譬如研祥规定公司中所有人都必须直呼其名,不做隐性恭维,防止管理者的官本主义形成。陈志列是一个不怕被否定的人,即使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身份足以令他光芒四射。陈志列在公司被否定惯了,每年、每个季度都在发生他被否决的事件,大小事都有。虽然陈是大股东,有足够的权力让员工按其指令做事,但遇到陈头脑发热的时候,公司里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,说他不能这么做。比如去年集团决定买一个写字楼作厂房,当时是陈和一位副总亲自负责谈判,还找了熟人帮忙,定金都交了,结果还是被大家否了。再比如研祥上市,陈原本打算用两年完成,有人说上市进程不能硬性规定时间,条件成熟了就会水到渠成。结果花了三年半时间,研祥才在香港上市。 K01HEf
W@;/0WX*
然而,不少企业家并非能和陈志列一样抹下董事长自己的面子,去接纳那些敢于“唱反调”甚至对董事长提出批评的人。为数不少的企业家视权威、权力至上,总是想方设法、明枪暗箭地去压制、扼杀那些“跟自己过不去”的员工或外部非利益相关者,欲盖弥彰,慌乱公关,推卸责任。这样就必然导致不少公司最后死在了“一言堂”和“一股独大”上。 bjtUrs
y
`q4$U.~a
哈佛商业院案例研究显示,在众多大企业主动搞挎自己的战略中,企业最后做砸了的原因固然千万种,很多也是企业自身无法抵制的,但绝大多数是企业的战略本身缺陷所致。实际上放在中国公司生存环境看,我倒认为,来自企业家自身的膨胀、拍脑门甚至官本位作风统治了不少人的心智,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这种现象比较突出,家长、家族作风浓厚,一个人说了算,有些老板甚至坚决清除那些跟自己、跟战略“过不去的人”,于是内部角斗,互相钳制,视异议者为“麻烦的制造者”。长期下去,这就导致其业务萎缩、经营衰败甚至经常出现老板一“出事”企业就彻底完蛋的结局。 GZ;Y6\~
kJh(f+.;
w=Sj/
SMi=R|o}C
ztHt _mu$
j3+haxD5G
来源:中国证券报 作者:于清教
|
一共有 2 条评论
首先,应选择那些与公司产品、经营、所在行业密切相关的意见领袖给公司“唱反调”,建立起多种声音的组织外部智囊团。或许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,但这并不妨碍决策的执行。然后建立一个正式的评审机制,邀请那些客观、独立的“唱反调的人”组成一个小组,定期或不定期来对公司的重大战略和决策“指手画脚”,然后汇总评审结果交由董事会决策。这样一来,风险、错误就得到了及时的警告和纠正,避免了更大的损失。
其次,应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流程和制度。要对外部智囊团的职责范围、工作方法以及评审意见的采纳做出明确规定,以确认公司提出的战略是否为最佳选择。提出问题后,关键是如何正视问题并及时完善修正战略。
另外,公司应谨慎两种人来“唱反调”:一种是不调查不分析就匆忙下结论,然后大谈自己观点全盘否认的人,即使他专业能力再强;另一种是具有很强同理心的人,他们往往很快就会站在制定规划的管理者一边,“随风倒”,向权力或利益妥协,并完全接收假设。
还有,既要学会自我“唱反调”,又要善于分辨外部“麻烦的制造者”的价值,做到明辨是非,甄别真伪,否则畏尾畏首的创新就丧失了发展时机。如果企业家善于倾听,把倾听制度化,并且不是选择性倾听,是不是能防止企业家头脑发热,企业是不是会更健康的发展呢?因此,这尤其需要企业家们保持足够的宽容与理性,深刻惦量来自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环境的复杂性,进而能建立起永续经营的机制和文化。
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、多元智能理论奠基人霍华德·加德纳则强调,企业领导者身边最好有三类敢向权势人物讲真话的参谋:首先,在企业内要有一个信得过的顾问;其次,在企业外也要有一个人能给他提建议,这个人最好是与他身份相当的老朋友;最后,要有一个真正独立的董事会。如果领导者能够真正倾听上述三方的建议,并按照他们说的去做,就一般不会犯太过离谱的错误。
公司需要的是就那些敢于面对权威说实话的人,但绝不是不负责任的人。在不可预知的风险、危机和诸多经营的不确定性面前,只有那些能比别人早一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企业,才拥有了健康成长的基因,否则当行业危机和企业危机同时到来的时候,所产生的共振足以摧毁任何强大的公司。
设一个“唱反调的人”,不是成本,而是投资。不知道你的董事会是否做了?
与柳传志的兼容并蓄培养出多个领域出色的接班人相比,张瑞敏却显得力不从心,“一个人的声音”和强势领导下的海尔这几年明显后续乏力。张瑞敏在海尔内部有《管理思想100句》做指导,句句都是企业管理的良方,是真知灼见。张瑞敏给社会的共识是海尔不可超越的精神领袖,可能给员工的感觉是海尔不能倒下的神。但神和人有不可逾越的距离,只有崇拜,缺乏沟通。张瑞敏在海尔内存在“唱反调的人”吗?他如何能听到外面真实的异议之声?张瑞敏之后,海尔何去何从?这才是我们所真正忧虑的。
在研究类似案例时,我们还发现,大多数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成功都来自于“那些不计个人得失,拒绝放弃与众不同奇特想法的人”,他们或为组织内部,或为外界非利益相关者,即使讥讽甚至批评,只要是理性的、客观的,都具有影响深远、不可估量的价值。事实上,中国不少公司正是缺少了这种“唱反调的人”、“麻烦的制造者”,才使得企业成长的边界愈显狭窄,而这些保障组织健康、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宝贵资源——他们提供的价值你甚至不可想象。